主页 > 周边游 > 星座起源(濮阳周边的草原)

星座起源(濮阳周边的草原)

一、星座起源

★星座起源★

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牧羊人在晚上看羊时,仰望夜空,将看到的一颗一颗的星星彼此用线连接起来,构成一幅幅人或动物等的图案,天空由此变得更加生动迷人。

古往今来,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对星空无限神往。在遥远的古代,生产技术极端落后,生活方式极端原始。风扫地,月当灯,生产和生活全靠自然安排。要记事了,在绳子上打个结——结绳记事;要用火了,拿块木头钻钻——钻木取火;要记时间,白天抬头看太阳,夜晚抬头看星星。早晨太阳出山了,外出狩猎和耕作;傍晚太阳下山了,回去吃饭和休息。“日出而作,日暮而归”,这是人们的作息时间表。在那时,人们根本不知有季节存在,更不知道天气冷暖同什么有关。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渐渐地发现气候的冷暖和耕作的时间同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埃及人知道,天狼星出现了,尼罗河就要泛滥了;古希腊人知道,“如果大角的光辉在蔷薇色的黎明中闪耀,那么就到了收获葡萄的季节”。

我国古人更是懂得看星象辨季节。古书里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里说的“斗柄”是大熊座的尾巴。就是说,在久远的古代,我国人民已经知道大熊座的方向同季节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人们渐渐懂得,星空并非神秘莫测,人的眼睛能见到的星星是可以数清的。古人扳着手指头数,后来改用科学方法数,嗨,还真的给人们数出来了!亮度在6等以上的星,眼睛才能看到,这样的星天空里只有6000颗。古人还发现,天上星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人们也正是根据恒星的分布规律创造了星座。考古发掘证明,人类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知道星座。

我国河南省濮阳发掘出土了一座7000年前的古墓,人们在古墓中发现了用蚌壳摆成的“龙”和“虎”图案,还有用骨头组成的“北斗”图案。专家初步认为,这些“龙”、“虎”和“北斗”就是星座。在古埃及的金字塔里人们也发现了类似星座的图案,表明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知道星座。

不过,有据可查的星座则起源于古巴比伦,巴比伦人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提出30个星座。巴比伦位于今天的中东地区,那里有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波斯湾,所以又叫“两河流域”地区。两河流域土地肥沃,牧草丰饶,适合人类生存,很早就建立了巴比伦城。公元前1894年,来自叙利亚草原的游牧民族在巴比伦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这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处在贸易和交通的要道上,因此古巴比伦王国很快繁荣起来,创造了相对而言十分先进的古代文化。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官方文件中,有许多关于天象的记载,有行星、恒星、流星、彗星、日食和月食,星座也在其中。

两河流域文化传到古希腊以后,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古希腊天文学家对巴比伦的星座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编制出古希腊的星座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综合了当时的天文成就,编制了48个星座。

中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需要向外扩张,航海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船舶在大海上航行,随时需要导航,即确定船舶在海上的位置和航向。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星星是最好的指路明灯和航标,因此欧洲人非常重视观测它们。在观测星星时,首先要选择观测对象。由于星座里的星比较亮,星座的形状比较特殊,在星座里选择观测对象最容易,因而星座受到普遍关注。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时,不仅利用星座导航定向,而且还对星座进行了研究。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人们只知道北半球天空里有星座,而麦哲伦把天文学家研究星座的视野扩大到了南半球,他在南半球天空中发现了许多星座。由于麦哲伦及其他人的工作,到20世纪初,全天的星座已经基本划定,统一星座的时机到了。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决定将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星座名称基本上依照历史上的名称,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公布了88个星座的名称。这88个星座分成3个天区,北半球29个,南半球47个,黄道附近12个。

应当指出,现代的星座已不再是几颗亮星连起来的图案,而是代表天空的一定区域,里面既有亮星,也包含肉眼看不见的暗星。星座大小也不相同,最大的两个星座是长蛇座和室女座,它们的面积分别是1300平方度和1290平方度(平方度是天球上的面积单位,1平方度等于整个天空面积的1/41253)。最小的两个星座是小马座和南十字座,面积只有72平方度和68平方度。星座的面积大小相差达20倍!

二、大家帮忙罗列一下濮阳比较好吃的火锅店,都过来盖楼啊

当然还是口福居火锅好吃!生意异常火爆!本地其他火锅店(大汉、草原兴发、豪宾来等)根本就没法比,该店位于:1、黄河路中段路北 谢东小区北门附近 2、京开道与建设路交叉口西北角 3、黄河路与大庆路交叉口东100米路南

三、远古时期有龙吗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龙种、龙颜、龙袍、龙宫等。

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7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玉龙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位列十大镇馆之宝。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16]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清理出一条长1.78米的蚌壳摆塑龙,距今近六千年。

1994年,在湖北黄梅县白湖乡焦墩遗址,清理到一条长4.4米的卵石摆塑龙,距今约六千年。

1995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的阜新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19.7米的红石堆塑龙。这条龙有头、尾和四肢,已经比较完整。查海遗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中国龙文化至少已经有了8000年的历史[14] 。这是迄今为止得到考古界公认的,最早关于龙的遗存。

辽宁阜新查海前红山文化龙形堆塑

1996年,辽宁葫芦岛杨家洼遗址,发现了两条土塑龙,距今约八千年。[17]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的神秘功能在先民的眼里愈发至关重要,与天地宗祖鬼神沟通的琮、璧、戚等礼器,都是用好玉琢制的。在辽西、内蒙古、徽、湘、鄂、太湖流域的发达地区,人们也用玉琢出龙形,足见龙在当时非同一般的地位。[17]

辽宁建平白玉龙。红山文化。有说像猪,有说像熊。他们一方面从形象上分析像熊,另一方面依据出现红山文化重大遗迹的牛河梁积石冢内,有以熊为祭的重要迹象和出土熊首彩陶塑件,甚至附近有可能是当时先民作为山神崇拜的熊形大山。事实上,圆眼大头尖长嘴,利齿显露的,甚至肥厚笨拙的身体与当地的棕熊唯妙唯肖。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联的扁环形,鸡骨白色泛绿斑,此龙除背环一周明确的脊鬣,尤为形象的是龙首呈牛头形,头上两支微翘的弯角,直观就是当地水牛头上的双角。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良渚文化。玉龙组成比较特别,由四个同向龙首围成一个镯形。龙首分布均匀地浅凸于镯面上。嘴、眼、耳浅浮雕状,龙角、牙齿等一些细部用阴线勾勒。发掘报告描述它“眼和牙近似水牛或鹿,鼻如猪,角与耳非牛非鹿,似为各种动物的结合图形。……平面加一个侧面进行斜向观察,其形态和传统观念龙形颇为近似,……环曲的镯身,或可视作龙体的象征”。此类龙形,在浙江反山、瑶山等遗址出土的璜、柱形器、山字形器管和小玉璧上多有发现。扁长吻,缩颈俯伏,面额仰天的身姿酷似一条浅潜水下,仅浮露鼻眼,随时准备猎取小动物的鳄鱼的形象。一排整齐犀利的牙齿,更是这一水中猎手的生动写照。

湖南澧县孙家岗的玉龙。龙山文化。扁簿状,镂刻透雕而成。头顶有高耸华丽的角状装饰,腹下有雕镂逼真的龙脚(这恐怕是已知玉龙中最早发现龙脚的例子)。但蜷曲的主体,仍隐约能见“C”字形状。长吻、圆眼等独特的造型,同样具有鳄鱼的体态特征。[17]

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玦形玉龙石家河文化。外形极似红山文化“C”字形玉龙,只是头形不似红山猪、熊、马首形,而略与鳄接近。

以上诸玉龙,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典型玉龙。从动物学角度分析,主要是马、熊、牛、鳄几种,特征清晰,种类明确。

内蒙古地区广袤的大草原,在那里的动物主要就是牛羊与马。而马是其中最有灵性的动物,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和巨大的承载力等,是最受牧民宠爱而赖以生存(耕作、运输、坐骑、甚至果腹等)的牲畜。他们把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虚幻成神通广大的龙的形象——长鬣飞扬的三星他拉碧玉龙,合情合理。

辽宁建平白玉熊龙,形象为熊,熊的力量和其在当地动物中的霸王地位,也是令人敬畏的。将其虚幻神化成龙的形象,也是完全可能的。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

至于安徽凌家滩玉龙为牛首形,据了解,水牛在这一带,不久前还是农家的主要畜力,也是当地农民几千年赖以生存的动物,即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民政府,也曾多次发布公告,严禁宰割耕牛,足见牛在当地人民生活中占据过多么重要的地位。凌家滩先民把这一具有神奇般力量,对农业丰产作出极大贡献的水牛,虚幻神化为龙的形象,顺理成章。[17]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湖南澧县孙家岗白玉龙、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玦形龙,头形都似鳄鱼,而鳄鱼也正是长江流域及江南水乡地带常见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有人分析认为,鳄鱼总是在冬眠之后在春天破穴决堤造成水灾,人们也往往在这个时候看到了鳄鱼出没在波涛滚滚之中,便以为鳄鱼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使人们逐渐由鳄产生了龙神的形象和崇拜。

繁多的龙型,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各有祖形的现象,说明龙的产生其实是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当地氏族先民所尊崇、敬畏的某种动物直接相关,与当时当地生存的动物种群有关。如鳄应该在江河沼泽的江浙湘鄂地区,而不应该出现在辽西的山区和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马的踪迹至今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这种与当时当地先民的尊重物紧密相连的特殊的造龙现象,直至以后仍会导致另类新龙的产生。如商代人首双角龙纹青铜盉,汉代马王堆帛画上的人形龙,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鎏金银盆上的鱼龙等等。其中人形龙的出现,说明受到尊崇、仰慕的首领、英雄人物等,同样可以成龙。这一现象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能产生其不可思议的影响。总而言之,这种奇妙的、唯“龙的传人”独具的“龙”化的意识行为,实质就是将这种动物或人予以“神”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