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景点 > 沁源灵空山有什么好景点

沁源灵空山有什么好景点

沁源灵空山有什么好景点

灵空山原名“九顶山”,因佛教活动而更名“灵空山”。它西靠霍山主峰,北接绵山,南近黄梁山,方园四十多平方公里。境内高山起伏,逶迤纵横、奇峰竞秀、屏障叠翠;山中遍地生长着浓密的森林绿绣葱葱,是一处颇有名气的游览避暑之地。

它地处沁源西北部五龙川乡,距县城约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公尺之间,最高山峰为海拔1953公尺。山岩地质为寒武纪石灰岩,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地壳发生变异,大面积基岩裸露,沟谷切割较深。山中心三条沟壑交汇,形成一片奇险的深谷。草沟、风洞沟、将军墓沟都是峭壁削立、一步一景胜境迭出的游览线。山岩之上为第四纪老黄土覆盖,适宜于植物生长且雨量充足,所以林木郁郁葱葱,山花野草遍地。山中岩洞较多,险峰竞秀,幽静奇特,是佛家理想的出世神化之地。所以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活动和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

由于灵空山地处县境西部高寒山区,与县内其它地方气候颇有差异。夏季凉爽,最高气温在25度左右,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但属中心地带的北山庄和圣寿寺背风向阳,最低气温在零下20度左右。山中由于森林覆盖面积大,水土保护较好,夏秋季节相对温度略低,雨量充足,全年降雨量在800—900毫米,比县城其它地方约多四分之一,年平均气温为6·3°C;无霜期短,一般为110—130天。4—10月份平均气温在7°左右,是适宜游览的季节。

灵空山地区因岩石严重分化,地下水渗漏严重,只有少量表皮水,含水层在100公尺以下。所以缺乏水源,每遇干旱,居民吃水亦很困难,特别是五龙川村。但西部霍山中有清泉涌突,滔滔向西,可为灵空山提供引水源。然而,圣寿寺内的圣水泉井和甘露泉水,不但水质纯净甘醇,而且常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是佛家胜地一绝。

灵空山景区主要风景线有三条:风洞沟,将军墓沟,草沟。风洞沟是从仙桥开始自北向东南延伸的一条大约5公里的深谷,山崖如鬼斧神工削劈。沟中怪石磷峋,跌宕错落,有如野牛狂奔,卧虎啸月,也有的如龟鳌惊惧缩脖贴地。一路行进,只见东西两边峰峦竞秀,危崖峭壁扑面而来,有山塔崖、叠翠峰、前后寨门,龙胆、龙尾、望壁回头等胜景。从第一川往寺院由西向东而来的沟叫草沟,全长约六、七公里,沿途林木茂盛,山花缀锦,峰迥路转,柳暗花明、真乃一步一景,景景宜人。寺庙东北,是由仙桥向五龙川而去的将军墓沟,沟中溪流缓缓,涓涓有声,时有数丈落差之地,积水成潭,倒映翠屏倩影。沟中有一座荒丘,人称“将军墓”。传说,墓丘中这位将军就是李侃太子削发为僧后朝廷派来劝他返朝的那位大将,因李侃太子不肯回朝,这位大将军后来也追随流落于灵空山,死后葬于这里。此幽谷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百米龙槽“和”虎潭映月“。

灵空山名胜古称十景,即东钟楼、十八盘、甘露泉、茅庵、净身窑、五龙池、盖海洞、舍身崖、须眉山、仙峦桥、皆有碑文记叙,也有诗词咏叹。这十景至今犹在,历千万载春秋,更增其无限风采。除十景以外,灵空山还有许多引人入胜,令人惊叹的古迹胜景,奇松名木,以及神奇洞穴。

沁源那最好玩?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东南,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古县,西连灵石、霍县,北靠平遥、介休。地理坐标在东经111 058′30″~112 032′30″,北纬36 020′20″~37 00′42″,全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4公里,土地总面积2554平方公里,辖5镇9乡,总人口16万,西汉置谷远县,西晋末废。北魏建义元年置沁源县,隋、唐两朝曾二度设沁州于此,隋至元代北部曾改为绵上县。1941年初,分设为沁源、绵上两县。1946年初,又合并为沁源县。1958年并入沁县,1960年恢复为沁源县。 沁源县辖5个镇、9个乡:沁河镇、郭道镇、灵空山镇、王和镇、李元镇、中峪乡、法中乡、交口乡、聪子峪乡、韩洪乡、官滩乡、景风乡、赤石桥乡、王陶乡。 沁源地处太岳山东麓,沁河之畔,沟渊地肥土沃,山岭崖峻林绿,地上自然资源景观绮丽秀美,天姿茂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功夺天造。自然资源优势可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发展中的沁源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境内含煤面积约2040平方公里,原煤储量128.8亿吨,可采量90亿吨。其中主焦煤储量约41.4亿吨,全县铁矿总储量5800万吨,含铁量大多在30—50%。全县铝矾土矿总储量约1亿吨,品位多在60%以上。全国畜牧基地县之一,全县以饲养大牲畜为主,被国家列为全国黄牛改良基地县。山西省用材林基地县之一,全县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有省营林场6个,县营林场3个,年生产木材4万立方米。孕育着深厚长久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沁源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健康发展。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乡镇企业股份制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采掘、冶炼、焦化、加工为主体的模式。农业经济初步建立起了粮食、蔬菜、果品、种子、木材、畜产品基地,粮食生产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交通邮电事业发生质的飞跃,全县总通车900余公里,沁县至沁源的地方铁路一期工程竣工,实现通车。全县电话总装机12000余门,所有乡镇均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与全国联网。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40所,儿童入学率100%。全县14个乡镇实现了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标。县级科技机构重点推广地膜覆盖、蓄水丰产沟、ABT生根粉等实用技术,积极完成“星火计划”项目。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建有22个文化活动中心站,1998年,跻身于国家级文化先进县行列。此外,在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随着国家中西部经济大开发,沁源这块资源富集的聚宝盆,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地理优越的金三角,民俗敦厚的新桃源,必将会成为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关注与向往的地方。中共沁源县委、沁源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16万人民,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