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要新疆千佛洞的介绍ppt 谁能给我
我最近在滔滔上记录我的生活,邀请你也来哦!
二、新疆的古遗址都有哪些?
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约7公里处, 东距库车城约60公里,北靠明屋达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间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雀尔达格山。在绵延数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凿出的石窟。
(苏巴什古城)苏巴什遗址也称昭怙厘大寺.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0公里却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筑群体遗址。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纪初便已存在,当时称为“且厘大清净”.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为唐代文化遗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库尔干遗址(即今公主堡遗址)。在今塔什库尔干县达布达尔乡以南10余公里的山崖上。
阿克塔木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附近,,由一圈围墙构成,上部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砾石建成。该遗址修建年代不详。
其其克里克遗址。(即玄奘记载的福舍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北的峡谷中,已为废墟,为古丝路为过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给的驿站。
可汗沙尔遗址。位于喀什市北,坐落于阿图什河北岸一座约高20米的黄土墩上,有残留佛塔。
三扇洞遗址(即玉其买尔万遗址,今称三仙洞)。位于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为佛教洞窟,开凿于东汉时期,为今喀什地区保留最完整的一处佛教遗址。洞窟内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佛像70余尊及1尊立佛。
约特干遗址。位于今和田县巴格其镇艾拉曼村田地中,疑为古和阗王国的国都。现仅残存很短的城墙,出土有各种陶器、铜器、古文书、古钱币等。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今洛浦县吉亚乡北约35公里处的沙漠中,面积约3600平方米,主要由佛塔和寺院组成,四周墙壁内外侧至今仍保存大量佛像及壁画。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以一组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为主。
阔克库木阿里斯遗址。在热瓦克佛寺遗址附近,为一佛教寺院遗址,为公元4-7世纪遗存,其木制建筑图案与尼雅遗址建筑图案一致。
基内托克玛克遗址。在热瓦克佛寺遗址附近,为一佛教寺院遗址,出土有泥塑装饰物、木雕碎块等。
斯也克遗址。为一佛庙遗址,在阿克铁热克遗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泥塑像、陶片等。
喀达里克遗址。为一汉唐时期的寺庙遗址,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乡境内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画、泥塑饰板残片、陶质饰物、木浮雕、泥浮雕、梵文及古吐蕃文文书木犊、彩绘木板残片。斯坦因对喀达里克遗址有详细介绍。
巴拉瓦斯特遗址。在喀达里克遗址附近,为喀达里克遗址系列居民居住区,出土有陶器碎片、丝绸、汉文及婆罗米文木简等物。
达拉布赞遗址。位于喀达里克遗址南,为一寺庙遗址,出土有泥塑佛头像、彩绘板等。
麻扎托格拉克遗址。在达玛沟遗址附近,为唐代遗存。出土有婆罗米文、汉文文书木简、纺织物等。
尼雅遗址。尼雅遗址位于今民丰县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
三、万佛宫(大漠土艺馆)简介
景点简介: 万佛宫以“丝路古堡”、“哈拉和卓”、“铁扇公主”、“唐僧讲经”、“弥勒佛”、“观音堂”等大型雕塑迎接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这片景区由20个景点组成,内容相当丰富,上自古老的神话传说,下至民族习俗、乡土风物,均有概括的表现。它以历史名人伟业、维吾尔民间传说和吐鲁番的奇闻轶事为线索,通过宗教、民俗、乐舞、珍藏等4个泥土艺术造型,生动形象、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西域重镇吐鲁番的历史画卷。 万佛宫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又临近312国道,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美。园区内高大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古色古香,别具风味。走进高达10多米由土砖坯砌成的图案精美的拱门,迎面是由3座穹窿顶建筑组成的万佛宫,中心正厅有坐佛一尊,10米高的彩绘大佛雄伟壮观,气派不凡,是依据焉耆出土的雕塑精品红衣佛放大塑造的,是新疆第一大坐佛。 左右两厅的壁画,一个以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为内容,一个以吐鲁番本地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壁画为蓝本,精选复原绘出,特别是高昌回鹘王、王后及供养人像,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万佛宫内有专门的沙疗场,感兴趣的不妨体验一下。
四、谁知道千佛洞的历史?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根据洞窟的形制特点、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并经放射性碳素断定时代,石窟主要是四至八世纪的遗存,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克孜尔石窟(或称为克孜尔千佛洞)位于与库车毗邻的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塔格山,洞窟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悬崖上。西距库车73公里,东距拜城67公里。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凿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五-七世纪为最盛期,至八世纪末逐渐停凿,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十九世纪初,清代学者徐松在他的《西域水道记》中曾对克孜尔石窟做了一些记载。1903年,日本人渡边哲信和崛贤雄,到克孜尔石窟切割壁画,盗掘文物。1913年日本人野村荣三郎、吉川小一郎对石窟进行调查。1906年和1913年,德国人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测绘、记录、拍照,劫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塑像和龟兹文文书等珍贵的文物。此外,俄国人奥尔登堡、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等都先后到过这里。1928年,中国学者黄文弼对克孜尔石窟的140个洞窟进行了编号,并测绘、清理了部分洞窟。1953年西北区文化局新疆文物调查组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测绘。1973年克孜尔石窟文物保管所又发现了一座洞窟。 克孜尔千佛洞的窟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僧徒礼佛观像和讲经说法用的支提窟,一种是供僧侣居住和坐禅用的毗诃罗窟。支提窟中有的是大像窟,庙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雕塑立佛;有的是中心柱窟,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还有的是方形窟。毗诃罗窟又称为“僧房”,多为居室加两甬道式的结构,室内有灶炕等简单的生活设施。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窟,有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的小单元,从配列的情况来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 克孜尔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画都绘在支提窟内,虽然塑像多已毁坏,但壁画尚保存约有5000多平方米。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有两类:一类是描述佛的传记,主要布置在方形窟的四壁,以连续性的方格画面,将佛的一生从头到尾绘出,从而加以表现。另一类是说法图,主要布置在中心柱窟主室的两侧壁,虽多采用方格画面的形式,但却是单独成幅,一幅有自己的一个主题,幅与幅之间没有相互承接的关系。因缘故事主要表现了众生对佛所作的种种供养和显示了佛的神通广大。本生故事则是表现佛前世行菩萨道时的种种难行和苦行。这些因缘和本生故事,除少数绘于方形窟的四壁,其它大都布置在中心柱窟的主室和方形窟的券顶上,采取单幅构图的形式,将券顶划分成许多的菱格,每一菱格绘一则故事。由于菱格的空间较小,所以画面采用少量的人物和衬景,并选取最能概括故事内容的典型情节来表现,从而显得十分简洁明快。仅第17号窟的窟顶就绘有38种本生故事画。此外,壁画中也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的内容,如第38窟所绘的伎乐图,图中乐工或弹琵琶,或抱箜篌,或吹横笛,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第175窟中的耕地、制陶图,则是展现出了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新疆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宝贵的实物资料。克孜尔千佛洞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研究龟兹社会的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西北古石窟之美誉。但是克孜尔石窟是全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比莫高窟还要早。现存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其中窟形完整的135个,尚有壁画的80个,壁画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风格独特之窟形和壁画,均可代表龟兹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61年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只能帮你到这了 森木赛姆千佛洞这个找不到资料 我新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