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遭之途的遭的意思 遭之途,就是在路上遇到(他);遭,遇到,碰到。
以下可供参考: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②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③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试题答案
9、①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重点:“遭之途”,“左骖”,“弗谢”的主语)
②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可以受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能够伸展。(重点是“诎”和“信”)
③“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拘禁。(重点:“而”,“缧绁”。“固”是本来的意思,可灵活处置。比如译为“本来”、“原来”、“实在”、“真”、“还”等均可。“己”可译为“这个人”。)
2. 被 的古文意思 基本字义
1.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2.
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3.
遭遇,遭受:~灾。~难(nào )。
4.
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5.
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2.
同本义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4.
表面 [surface]
〈动〉
1.
被覆;遮盖 [cover]
被袗衣。——《孟子·尽心下》
被练三千。——《左传·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兰被径兮。——《楚辞·招魂》
乃祖吾离被苫盖。——《左传·襄公十四年》
凝霜被野草。——三国魏· 阮籍《咏怀》
如被冰雪。——《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被体(涂满全体);被覆(覆盖,掩蔽;亦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
3.
蒙受,遭受 [suffer from]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禹、汤被之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4.
又如:被水(遭水灾);被命(奉命;受命)
5.
及;到达 [arrive]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书·禹贡》
6.
又如:被及(延及,广及)
7.
加;施加 [add;apply]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四海之外)。——《书·尧典》
〈介〉
1.
表示被动:叫;让 [-ed+by]
妆成每被秋娘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烧。——《广州军务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又如:芦花被微风吹起;歌本儿被人借走了
3.
另见 pī
3. 求 “鲁人窃遭” 文言文的翻译 错了,不是“鲁人窃遭”,而是“鲁人窃糟为酒”,原文如下:客有好佛者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译文: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扬扬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
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
」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启示:这则寓言讽刺那种只学到皮毛就洋洋得意自以为是的人。启示人们向别人学习,一定要虚心从本质上学。
4. 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被”在文言文中有两个读音,释义分别如下:
一、[ bèi ]
1、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2、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3、遭遇,遭受:~灾。~难(nàn)。
4、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5、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二、[ pī ]
古同“披”,覆盖。
“前被诏书”、“暮乃被符”的“被”都是遭遇的意思,可以引申为接收、收到。
扩展资料
一、“被”的相关组词
棉被、被动、被子、植被、被里、被袋、被难、被告、被头、被覆
二、“被”的相关谜语
“被”为谜底的谜语:东坡补衣(打一汉字)
三、“被”的英文翻译
bedding; passive indicator 'by'。
5. 求 “鲁人窃遭” 文言文的翻译 错了,不是“鲁人窃遭”,而是“鲁人窃糟为酒”,原文如下:
客有好佛者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译文: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扬扬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启示:这则寓言讽刺那种只学到皮毛就洋洋得意自以为是的人。启示人们向别人学习,一定要虚心从本质上学。
6. 文言文 被的用法 不是意思 文言中被的用法:
常同“披”,覆盖。如:恩被四泽,德被四海。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2. 同本义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4. 表面